登上火星的農夫 電漿中心首創「電漿氣霧」裝置 引領無土栽培新技術
2020.09.28
【產學合作處訊】全球耕地面積逐年減少、人為和乾旱侵蝕森林、土壤污染疑慮升高、尋找安全、高效、高產的食蔬種植方式一直是農業科技關注的議題。本校電漿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展出全世界獨有「電漿氣霧」裝置,9月28日正式公開發表,此項無土栽培的新技術,將是解決現有食蔬種植問題之重大進展。
氣霧栽培是無土栽培的所有技術中最省水、最高面積利用率和最容易普及化的一項技術。NASA就利用它來實現太空人長期翱翔太空的夢想,相信也是未來人類登上火星的食蔬供應方案。電漿科技研究中心呂灌恒研究助理和多位研究夥伴花了兩年的時間,將大氣電漿與氣霧栽培結合,讓農業科技更邁前一大步。
產學合作處何主亮產學長,同時也是電漿中心主任國際產學聯盟主任,他表示古代二十四節氣中的「驚蟄」,春雷初響,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。「電漿氣霧」栽培裝置,就是模擬大自然雷雨產生天然養份的模式,直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換為活性氮肥(RNS),伴隨霧氣導入植物根系來滋養植物。有別於普通氮肥,不會產生土壤或水體優氧化的問題,而且隨著時間而降解,對環境更加友善。
目前研究團隊已實際導入於立體栽種,實證發現有效促進蔬菜生長,通過研究證實,甜心蘿蔓植株比傳統氣霧栽培的生長速度快了2.39倍。未來將有更多的蔬菜的電漿氣霧栽培程序被開發出來。
值得一提的是該電漿裝置與氣霧混和後生成氫氧自由基(‧OH),可對病菌和病蟲發動攻擊,達到滅菌效果,可在栽培的過程中降低農藥的使用,或甚至達到無農藥使用的目標。逢甲電漿科技中心團隊所開發的「電漿氣霧」栽培裝置,不僅可用於植物生長,更可用於蔬果保鮮、環境殺菌等用途,目前已透過本校國際產學聯盟網絡支持,布局相關專利並尋找合作的植物工廠與生鮮保鮮產業合作。
圖說:電漿科技研究中心呂灌恒研究助理(左圖左一)在何主亮產學長(右)指導下,花了兩年的時間,將大氣電漿與氣霧栽培結合,讓農業科技更邁前一大步。(攝影/林裕宗)
Share: